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化的进程中,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的构建与推广,不仅是破解群众跨区域看病难、垫资压力大等民生痛点的重要一环,更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。当前,正值全国医保基金使用专项整治工作深入推进之际,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将解决群众就医结算中的“急难愁盼”问题作为整治重点,以实际行动践行着“医保为民”的初心使命。
成都华西医院作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医疗中心,每天都在无声见证无数关乎生命、尊严与希望的故事。然而就在8月28日这一天,来自高原的78岁老人欧珠措姆,却在这人来人往、喧声不断的医院大厅里,陷入了一片令人揪心的茫然之中。她手中紧握着一部手机,屏幕上亮着的,是那个本应带来便利的电子医保码。那一串动态的数字与二维码,曾被视为她异地求医的“通行证”,此刻,却成了横亘在希望面前的数字鸿沟。她的手指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,一遍遍刷新界面,用夹杂藏语的汉语,一遍遍向工作人员急切询问。而对方每一次无奈的摇头,都像一根冰冷的针,轻轻扎入她日渐微弱的期待中——“系统报错,联系参保地失败,暂时无法结算。我们正在紧急联系拉萨医保局协调处理。”
这句话,却像裂缝中突然透进的一缕微光。她嘴唇轻轻嚅动,握手机的双手颤抖得更明显了。她原以为这张小小的二维码能跨越山河、带来便捷,却未料最终所有的期盼,仍要托付于那千里之外的回应。人来人往中,她独自退至大厅角落的长椅,默默坐下。窗外的天光平静地洒落,映着她茫然的脸。她低声用藏语絮语,唯有那双始终颤抖的手,泄露了深藏于心的焦虑与渴望。
而就在这一刻,千里之外的拉萨医保中心,午后的宁静被一串急促的铃声打破。正在值班的巴桑次仁接起电话,听到华西医院那边传来关于欧珠措姆老人的困境——她颤抖的双手、她无助的眼神,每一个词都轻轻敲击着巴桑次仁的心。他没有迟疑,迅速开启系统,屏光映出他专注的眉眼。他一边与华西反复核对老人信息,一边协调拉萨同事加急备案、重新部署系统关联。
数据在看不见的信号中穿梭,时间在等待中变得格外漫长。每一秒,都承载着一位古稀老人最后的坚持。终于,两地协作之下,系统传来连接成功的提示。巴桑次仁长舒一口气,立即回拨电话,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:“好了,欧珠措姆老人的备案通了,现在可以正常结算!”
当工作人员俯身告诉老人“现在可以用了,奶奶您直接刷医保码就行”时,那一刻,她浑浊的双眼一下子亮了。她颤巍巍地站起,用双手紧紧握住对方的手,久久不肯放开。然后她慢慢整理好自己的藏袍衣襟,将双手合十,高高举过头顶,一躬、再躬、三躬——每一个动作,都庄重如仪式,满载着她说不尽的感激。她抬起头时,眼泪已蜿蜒爬过皱纹,她用清晰而颤抖的藏语,大声说道:“突及其!突及其!突及其!”三声感谢,不高亢,却字字铿锵;不必翻译,却让整个大厅悄然静默。
她发生的医疗费用共计5390.24元,医保最终报销3297.2元。这不仅是一个数字,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国家保障,一个制度的温度。
当消息传回拉萨,巴桑次仁在电话这头沉默良久,一股热流自心底涌起,连日积压的疲惫仿佛被一下子洗净。他抬头望向窗外,拉萨的阳光清澈如山溪,仿佛也正跨越千山万水,温柔地落在那位老人不再颤抖的手上。他蓦然懂得:制度或许是框架,是代码,是冷冰冰的流程——但执行制度的人,必须有心、有温度。正是这些渺小却坚定的守护,抚平了百姓最切身的痛,撑起了跨越千里的信任,让民生政策如春风化雨,借由一枚电子码、一串数据流,真正流入每一个渴望帮助的心灵。
那三声“突及其”,不曾修饰,却震彻心扉;不必华丽,却重逾千钧。这声声感谢,深深浸入了医保经办人员的心中,既是对他们日常付出的最大认可,更是对他们以心暖心服务的最好证明,成为最有力量的肯定。这正是中国医保体系最深厚的底色——始终“以人民为中心”。随着医保基金专项整治工作的持续深入,拉萨医保经办机构将服务意识深植于心,将服务态度落实于行,将服务温度传递于人。无论参保群众身在何方,无论医保技术如何升级迭代,医保人始终以主动担当的服务意识、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温度,让民生保障永不掉线。
群众的期待,永远是政策最坚定的方向。
责任编辑:次仁拉姆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新闻